时 间:2019年11月10日(星期日)上午8:30
地 点:西南大学BOB·体育综合APP下载35-201/35-202
主办单位:西南大学
承办单位:人事处、BOB·体育综合APP下载
题 目 一:全生命周期评价(LCA)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
主 讲 人:陈文昊
地 点:35-201
主讲人简介:
陈文昊,男,博士,2007-2011年 南京农业大学 学士,2011-2012年 都柏林大学可持续能源与绿色技术专业硕士,2013-2017 都柏林大学生物系统工程博士;2017-至今就职于都柏林大学/爱尔兰国立生物经济研究中心 。先后参与多项爱尔兰国家级和欧盟重大课题,作为项目参与人参加爱尔兰农业部研究基金项目1项(E-ruminant);国际民航组织可持续航空燃油与减排项目(CORSIA);作为LCA课题组负责人参与项目欧盟信息化与自动化农业项目1项(Smart Integrated Livestock Farming)以及欧盟‘地平线2020’研究项目2项(AgroCycle以及Valumcis)。过去3年在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领域知名期刊上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5篇,包括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fe Cycle Assessment,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等。
研究方向:
利用全生命周期评估等方法评价与管理不同生物系统工程,农业和食品供应链,以及循环经济系统的综合可持续性(包括环境,社会与经济三方面)。具体研究课题如下:1.不同农业食品供应链的环境和社会经济影响,以及可持续发展政策,法规(例如产品环境足迹类别规则,企业环境足迹产业规则)和贸易活动对供应链的综合可持续性影响。2. 各产业和生产系统的循环经济模式,例如农业和食品业,航空业,城市固体废物,污水处理 和城市的整体可循环性变化。3. 基于不同原料的生物燃料供应链(例如能源作物,废物,海洋资源)以及生物燃料对运输业的可持续性影响,特别是对航空业的作用。
报告摘要:
1. LCA概论:基本构成,现状以及未来发展
2. LCA在清洁生产,循环经济,以及可持续贸易与合规中的作用
3. 集合自身研究经验介绍LCA实列
题 目 二:光化学法去除水中微量有机污染物
主 讲 人:叶訚
地 点:35-201
主讲人简介:
叶訚,男,博士。2008-2012年在西南交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学习,获工学学士学位;2012-2014年在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学习,获理学硕士学位;2015-2018年在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环境技术系学习,获博士学位。过去四年在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等知名期刊上发表论文6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兼唯一通讯作者身份发表论文5篇。
研究方向:叶訚博士主要从事光化学法去除水中微量有机污染物的应用研究。
报告摘要:
主讲人研究了微量有机污染物的光化学法去除:
(1)对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在光催化法去除水中微量有机污染物的应用进行了系统的探究,对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的制备、其理化性质对微量有机污染物光催化法去除效率的影响、背景水质对系统效率的影响以及反应机理等做了系统的研究分析,并提出了提高系统效率的思路;
(2)提出了利用红光-亚甲基蓝光敏化体系协同降解染料和微量有机污染物,为微量有机污染物的源头控制提供了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
题 目 三:厌氧膜生物反应器的膜污染形成机制与控制的研究
主 讲 人:程鸿
地 点:35-201
主讲人简介:
程鸿,男,2012年本科毕业于吉林大学;2015年,获得沙特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KAUST)硕士学位;2016年,获得中国科学院大学(UCAS)硕士学位(UCAS-KAUST双学位项目);2019年,获得沙特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博士学位。现就职于沙特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目前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Environmental Science: Nano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十三篇,并参编Elservier出版的书籍一部。
研究方向:污水处理及其资源化利用研究。主要方向为厌氧膜生物反应器生物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以及膜污染控制。
报告摘要:
膜污染阻碍厌氧膜生物反应器(AnMBR)的应用。通过对13个独立运行的AnMBR的膜污染的大数据分析,我们鉴定出膜污染形成过程中的核心微生物。并通过Sloan中性群落生态模型(Sloan neutral model)的分析,证明了膜污染形成过程中,中性漂变起主要作用。基于该结论,我们采用CuO和ZnO纳米颗粒来抑制膜污染的产生。通过宏基因组学和宏转录组学的方法,我们从分子生物学层面深入地探究了该纳米颗粒抑制生物污垢的机理。该研究揭示了膜污染形成的机制,并提供了一种抑制膜污染的方法。
题 目 四:城市形态的环境效应:测度与启示
报 告 人:宋伟泽
地 点:35-201
主讲人简介:
宋伟泽,男,清华大学博士,博士后,香港理工大学可持续城市发展研究院访问学者,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梅尔曼公共卫生学院访问学者。
研究方向: 1. 城市形态变化对环境、能源、气候、社会、经济的影响; 2,面向公共政策的地理数据模型、空间计量模型、空间统计模型的应用研究;
报告内容摘要:
本报告将介绍城市形态学的相关概念、城市形态测度技术的发展历程与最新进展,并详细介绍地理空间视角下环境问题研究的侧重点,特别是城市形态变化对环境变化的影响机制;并将分享两个实证研究案例。
题 目 五:旱地豆科绿肥提升土壤质量及降低环境代价的潜力与机制
主 讲 人: 姚致远
地 点:35-202
主讲人简介:
姚致远,男,博士。2008-2012年在吉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专业学习,获理学学士学位;2012-2015年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营养学专业学习,获农学硕士学位;2015-2019年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营养学专业学习,获农学博士学位,其中2018-2019年在加拿大萨斯喀彻温大学土壤学专业学习。过去四年在Soil & Tillage Research,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和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等知名期刊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6篇。
研究方向:植物营养与环境
报告摘要:
主讲人研究主题为在传统种植模式中引入豆科绿肥如何改善土壤质量和降低作物生产的环境代价。
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实测数据和模型评估,分析在目前气候条件下不同豆科绿肥对旱地麦田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储量的影响及未来储存潜力,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生命周期评估法明确豆科绿肥降低小麦生产过程碳足迹的效果。通过对多年田间定位试验土壤有机碳的物理分组,比较绿肥和对照处理下不同有机碳组分的变化,明确绿肥提升土壤有机碳的机制和对其稳定性的影响。再以小麦高产和麦收后非根区土层低硝态氮残留量为标准,确定绿肥的氮肥替代潜力。依据上述研究结果构建绿肥优化管理模式情境,结合多种模型和生命周期评估法发现,绿肥优化管理模式主要是通过其氮肥替代潜力降低小麦生产过程的环境代价;上述研究表明,种植豆科绿肥可以改善土壤质量,并通过促进土壤固碳和替代氮肥降低在不同气候情境下小麦生产过程的环境代价,是面向未来可持续田间管理的优选措施。
题 目 六:土壤反硝化方法学与反硝化机制研究
主 讲 人:秦树平
地 点:35-202
主讲人简介:
秦树平,男,1983年9月生, 博士。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在土壤学与环境科学主流期刊共发表学术论文32篇,其中第一或通讯作者SCI论文19篇(包括中科院分区一区论文12篇:SBB 8篇, EST、Water Research、Geoderma与 Biology and Fertility of Soils各1篇)。获发明专利授权两项。近五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获中国土壤学会优秀青年学者奖与中科院院长奖,入选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河北省与福建省杰青、福建省引进国家级人才、“金山学者”特聘教授与福建省土壤肥料学会理事。
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为土壤反硝化方法学与反硝化机制。具体包括土壤反硝化研究方法创新;硝酸盐、可溶性有机碳与氧气等关键因素对土壤反硝化脱氮总量与产物构成的微生物调控机制;深层土壤硝酸盐淋失阻控机制与技术;土壤氧化亚氮排放减排机制与技术等。
报告摘要:
本报告主要涉及本人近五年的具体学术创新与贡献:
(1) 创新了土壤反硝化研究方法,为土壤反硝化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
(2) 运用新的研究方法发现:高氮投入抑制厚包气带农田表层土壤N2O还原酶活性,而有机碳源匮乏深层土壤反硝化脱氮的限制因素,为降低厚包气带农田N2O排放提供了理论依据;
(3) 发现了深层土壤微生物可直接利用电极电子进行反硝化脱氮,为靶向移除深层土壤NO3-提供潜在的技术途径;
(4) 发现了土壤微生物好氧产N2现象,为土壤氮损失过程提供新的认识。
题 目 七:宁夏沿黄城市带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权衡关系和社会-生态驱动机制研究
主 讲 人:吕荣芳
地 点:35-202
主讲人简介:
吕荣芳,博士,女,2009-2013年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学士,2013-2016年 兰州大学BOB·体育综合APP下载 硕士,2016-2019年 兰州大学BOB·体育综合APP下载 博士,2018-2019年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 (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联合培养博士;作为重要参与人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41371176),作为项目负责人完成一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创新人才培养项目(lzujbky_2017_it91)。在地理学领域知名期刊上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7篇,包括Land Use Policy、Applied Geography、Computers, Environment and Urban Systems等。
研究方向:生态系统服务的权衡关系和影响机制
报告摘要:
生态系统服务是人类直接或间接地从生态系统中获取的各项产品和服务,是连接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福祉的桥梁,其可持续供给对区域、国家乃至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以宁夏沿黄城市带为研究区,对产值生产、碳储存、碳固定、污染截留、防风固沙和娱乐文化六项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分布、权衡关系和驱动机制进行研究,探索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然后利用SLEUTH模型和全球气候变化预测数据对未来30年间不同城镇扩展和气候变化情景下的生态系统服务进行模拟预测,探索不同管理政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为研究区不同子区的区域发展规划提出建议。